-

在Linux系统中一切都是文件,硬件设备也不例外。既然是文件,就必须有文件名称。系统内核中的udev设备管理器会自动把硬件名称规范起来,目的是让用户通过设备文件的名字可以猜出设备大致的属性以及分区信息等;这对于陌生的设备来说特别方便。另外,udev设备管理器的服务会一直以守护进程的形式运行并侦听内核发出的信号来管理/dev目录下的设备文件。Linux系统中常见的硬件设备的文件名称如表6-2所示。

表6-2 常见的硬件设备及其文件名称

硬件设备 文件名称 IDE设备 /dev/hd[a-d] SCSI/SATA/U盘 /dev/sd[a-p] 软驱 /dev/fd[0-1] 打印机 /dev/lp[0-15] 光驱 /dev/cdrom 鼠标 /dev/mouse 磁带机 /dev/st0或/dev/ht0 由于现在的IDE设备已经很少见了,所以一般的硬盘设备都会是以“/dev/sd”开头的。而一台主机上可以有多块硬盘,因此系统采用a~p来代表16块不同的硬盘(默认从a开始分配),而且硬盘的分区编号也很有讲究:

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开始,到4结束;

逻辑分区从编号5开始。

国内很多Linux培训讲师以及很多知名Linux图书在讲到设备和分区名称时,总会讲错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设备名称的理解错误。很多培训讲师和Linux技术图书中会提到,比如/dev/sda表示主板上第一个插槽上的存储设备,学员或读者在实践操作的时候会发现果然如此,因此也就对这条理论知识更加深信不疑。但真相不是这样的,/dev目录中sda设备之所以是a,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而恰巧很多主板的插槽顺序就是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因此才会被命名为/dev/sda。大家以后在使用iSCSI网络存储设备时就会发现,明明主板上第二个插槽是空着的,但系统却能识别到/dev/sdb这个设备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知识点是对分区名称的理解错误。很多Linux培训讲师会告诉学员,分区的编号代表分区的个数。比如sda3表示这是设备上的第三个分区,而学员在做实验的时候确实也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但是这个理论知识是错误的,因为分区的数字编码不一定是强制顺延下来的,也有可能是手工指定的。因此sda3只能表示是编号为3的分区,而不能判断sda设备上已经存在了3个分区。

在填了这两个“坑”之后,刘遄老师再来分析一下/dev/sda5这个设备文件名称包含哪些信息,如图6-2所示。

图6-2 设备文件名称

首先,/dev/目录中保存的应当是硬件设备文件;其次,sd表示是存储设备;然后,a表示系统中同类接口中第一个被识别到的设备,最后,5表示这个设备是一个逻辑分区。一言以蔽之,“/dev/sda5”表示的就是“这是系统中第一块被识别到的硬件设备中分区编号为5的逻辑分区的设备文件”。考虑到我们的很多读者完全没有Linux基础,不太容易理解前面所说的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概念,因此接下来简单科普一下硬盘相关的知识。

正是因为计算机有了硬盘设备,我们才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或游戏通关之后随时存档,而不用每次重头开始。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最重要,它里面保存着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就第一个扇区来讲,主引导记录需要占用446字节,分区表为64字节,结束符占用2字节;其中分区表中每记录一个分区信息就需要16字节,这样一来最多只有4个分区信息可以写到第一个扇区中,这4个分区就是4个主分区。第一个扇区中的数据信息如图6-3所示。

图6-3 第一个扇区中的数据信息

现在,问题来了—第一个扇区最多只能创建出4个分区?于是为了解决分区个数不够的问题,可以将第一个扇区的分区表中16字节(原本要写入主分区信息)的空间(称之为扩展分区)拿出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也就是说,扩展分区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像是一个占用16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这样一来,用户一般会选择使用3个主分区加1个扩展分区的方法,然后在扩展分区中创建出数个逻辑分区,从而来满足多分区(大于4个)的需求。当然,就目前来讲大家只要明白为什么主分区不能超过4个就足够了。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可以像图6-4那样来规划。

所谓扩展分区,严格地讲它不是一个实际意义的分区,它仅仅是一个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这种指针结构将形成一个单向链表。

图6-4 硬盘分区的规划

读者们来试着解读下/dev/hdc8代表着什么?(答案模式) https://www.linuxprobe.com/chapter-06.html 答案:这是第三块IDE设备(比较少见了)中的编号为8的逻辑分区。